目前成都创新互联已为近千家的企业提供了网站建设、域名、网站空间、网站托管、服务器租用、企业网站设计、南通网站维护等服务,公司将坚持客户导向、应用为本的策略,正道将秉承"和谐、参与、激情"的文化,与客户和合作伙伴齐心协力一起成长,共同发展。
1,如何设置主从硬盘
首先,你应该先进入BOOT设置,仔细看一下,是不是把第一启动做成了CD启动。然后,看看你的硬盘主从盘跳线是否正确,最后,看你把两个硬盘挂在主板上的IDE线,是不是有不对的地方。2,主 从 硬盘怎么设置
Master”(主)表示主盘,是一个IDE通道上第一个被系统检测的设备恩,从这些接口上,你怎么都不能设置主从盘。如果你想让1T 做主盘,那么就在BIOS里设置这个硬盘首先启动就好了。你没有设置启动顺序,所以会郁闷死。3,ATA和SATA硬盘怎么设置主从盘
PATA硬盘和SATA硬盘混用时,不需要设置主从。 PATA硬盘采用并行总线与主板芯片组通信,而SATA硬盘采用串行总线与主板芯片组通信,两者之间在物理上是完全独立的,不存在任何从属关系,也不会发生冲突,不需要设置主从盘。两个硬盘接口不同,不是同一条线接的,全部设置主盘即可..启动顺序在BIOS可调..一个IDE和一个SATA不能像以前那样跳线来设置的,你直接进BIOS里设置启动顺序选项里选择硬盘,把你想做主盘的硬盘设置到第一个就可以了sata的全称是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是由intel、ibm、dell、apt、maxtor和seagate公司共同提出的硬盘接口规范,在idf fall 2001大会上,seagate宣布了serial ata 1.0标准,正式宣告了sata规范的确立。sata规范将硬盘的外部传输速率理论值提高到了150mb/s,比pata标准ata/100高出50%,比ata/133也要高出约13%,而随着未来后续版本的发展,sata接口的速率还可扩展到2x和4x(300mb/s和600mb/s)。从其发展计划来看,未来的sata也将通过提升时钟频率来提高接口传输速率,让硬盘也能够超频。 哪有什么ata的硬盘啊,还有一种是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接口是compaq公司为解决老式的st506/412接口速度慢、成本高而开发出硬盘接口标准,亦即ata(at attachment)接口标准。由于ide接口的硬盘具有价格低廉、稳定性好、标准化程度高等优点,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ata接口标准亦已由ata、ata-2、ata-3发展到今天的ultra ata。这两中是常用的 当然还有别的拉如scsi等4,怎么设置主从硬盘
嗯,已经是很古老的东西了。硬盘主从跳线是出现在IDE硬盘上,现在这种硬盘已被淘汰了而现在流行的SATA硬盘已经取消主从设置了。在电脑连接硬盘(IDE)达两个以上(含两个)时,必须区分硬盘的主从,通常都是一个主,其它是从,电脑一开机启动时就会到主硬盘上寻找系统启动程序,如果出现两个主硬盘或者无主硬盘时系统都不能启动。而设置跳线便是唯一区分硬盘主从的方式。主从跳线设置方法因硬盘品牌不同而不同,通常都是一个或几个跳帽连接在硬盘后面的跳线设置指针上。由于楼主没有说明硬盘的品牌和类型,所以详细设置方法也没办法告知,你可以在硬盘说明书,硬盘制造商官网,甚至某些硬盘跳线上的标签上看到。说实在的这些东西还是我九几年看到的,不知道楼主怎会用到这种东西。。使用双硬盘的前期工作当然就是安装了,不过在安装双硬盘前还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虽说这些工作并不是很重要,但是必须得,所以不应忽略。准备工作包括检查你的机箱是否还有足够的空间可用来安置第二块硬盘、主板上是否还有第二个IDE接口、机箱的电源功率是否能充分满足加了第二块硬盘后整台电脑系统的正常运行等。如果这些条件都满足了,那就可以安装第二块硬盘了,安装硬盘的方法非常简单,我想销微有些DIY经验的用户都可以做成,笔者这里就不熬述了。 二、安装 在安装第二块硬盘时需要注意得一个问题也是最经常碰到的问题就是跳线问题,即正确设置主从盘。设置主从盘的目的是为了告诉系统那块是启动盘,设置为主盘得是作为系统的启动盘。不过如果你是将第二块硬盘直接连接到主板的IDE2端口,而不是跟第一块硬盘接在同一个IDE端口时,就不需要进行主从设置了,系统会自动从挂在IDE1上的硬盘启动,而挂在IDE2上的硬盘即自动被置为从盘。至于设置主从盘的方法也比较简单,一般来说在硬盘的背面上都有将硬盘设置为主、从盘的方法,默认的设置是将硬盘作为主盘(即Master盘),而作为从盘的那块硬盘需要设置为Slave(即从盘),可以参照硬盘背面的跳线图进行跳线。对于...使用双硬盘的前期工作当然就是安装了,不过在安装双硬盘前还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虽说这些工作并不是很重要,但是必须得,所以不应忽略。准备工作包括检查你的机箱是否还有足够的空间可用来安置第二块硬盘、主板上是否还有第二个IDE接口、机箱的电源功率是否能充分满足加了第二块硬盘后整台电脑系统的正常运行等。如果这些条件都满足了,那就可以安装第二块硬盘了,安装硬盘的方法非常简单,我想销微有些DIY经验的用户都可以做成,笔者这里就不熬述了。 二、安装 在安装第二块硬盘时需要注意得一个问题也是最经常碰到的问题就是跳线问题,即正确设置主从盘。设置主从盘的目的是为了告诉系统那块是启动盘,设置为主盘得是作为系统的启动盘。不过如果你是将第二块硬盘直接连接到主板的IDE2端口,而不是跟第一块硬盘接在同一个IDE端口时,就不需要进行主从设置了,系统会自动从挂在IDE1上的硬盘启动,而挂在IDE2上的硬盘即自动被置为从盘。至于设置主从盘的方法也比较简单,一般来说在硬盘的背面上都有将硬盘设置为主、从盘的方法,默认的设置是将硬盘作为主盘(即Master盘),而作为从盘的那块硬盘需要设置为Slave(即从盘),可以参照硬盘背面的跳线图进行跳线。对于不同的硬盘其设置主从方法是不一样得,所以这里也不可能介绍一个普遍适用的方法。 下面就介绍两种设置主、从盘的方法 1.由硬盘跳线器设置 所有的IDE设备包括硬盘都使用一组跳线来确定安装后的主、从状态。硬盘跳线器大多设置在电源联接座和数据线联接插座之间的地方(也有设在电路板上的),通常由3组(6或7)针或4组(8或9)针再加一个或两个跳线帽组成。另外在硬盘正面或反面一定还印有主盘(Master)、从盘(Slave)以及由电缆选择(Cableselect)的跳线方法。 各类硬盘的跳线方法和标记说明大同小异,比如昆腾硬盘的跳线器通常有9针4组,其中一根叫"Key",用于定位以便用户正确识别跳线位置。 2.由硬盘跳线器和40芯特制硬盘线配合确定 这种主、从盘的设置是先将硬盘跳线设置在"电缆选择有效"后,然后再根据需要将主、从盘联接在对应的硬盘线插头上。硬盘主、盘状态的设置取决于硬盘与硬盘线的联接插头。通常联接硬盘线中段插头的盘是主盘,联接在硬盘线尽头插头上的盘就是从盘。采用这种方法设置主、从盘时,必须将联接在同一条硬盘线的所有IDE接口设备(包括光驱等)跳线器设置在"电缆选择"位置。 能决定硬盘主、从盘状态40芯硬盘线是特制的。制作方法是将普通40芯硬盘线的第28根线(从第1根红线或其它标记开始数)在两个硬盘插头之间的位置上切断后做成的,切线时注意不能弄断其它线。使用特制硬盘线确定主、从盘状态的优点是使用方便。当需要交换硬盘主、从状态时只要将联接的硬盘线插头位置对调一下即可,不需要拆下硬盘来重新跳线。 在选择到底哪块硬盘作为主盘,哪块硬盘作为从盘时,下面给出一个原则:性能好的硬盘作为主盘,而性能稍微次些的硬盘作为从盘。例如你有一款5400RPM的硬盘,一款7200RPM的硬盘,那当然是选择7200RPM的硬盘作为主盘了。如果不想破坏旧硬盘上的数据,而又想将老硬盘作为从盘,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备份数据,然后再重装,如果没有备份媒介,那你可以使用GHOST软件将两块硬盘对COPY一下,然后将旧老的硬盘分区格式化后作为从盘就可以了!不过使用GHOST软件应注意,最好两款硬盘是等容量得,如果不等,至少要求目标盘的容量比源盘大。 三、问题 正确安装完了双硬盘后,须进入CMOS中正确设置两块硬盘的参数。当所有这些工作都完成时,你的双硬盘存储系统差不多就完成了。为了方便后来的叙述,我们将双硬盘用户分成两类,第一类用户是装完了双硬盘后,从零开始重装系统,对于此类用户就不要有后面发生问题了,用户只须运行FDISK分区硬盘,将格式化装系统就OK了;除了上面得那类用户,还有些用户为了保存原有硬盘上的数据,不是从零开始重装系统,而是在老硬盘上的基础上升级成双硬盘系统,或者只是将第二块硬盘作为数据备份等用,对于这类用户,在装完了双硬盘后最常发生的问题就是"盘符错乱",即在安装了第二块硬盘后,第一块硬盘中D盘符发生错乱,使得原来是D盘下的软件没法使用。如你原来的第一块硬盘分二个区C、D两个区在IDE1,而新买的第二硬盘分为C、D、E三个区在IDE2。在安装了双硬盘并且在CMOS中正确设置了两块硬盘参数后,查看"我的电脑",会发现原来在老硬盘D区的所有内容现在全都跑到E区去了,而D区变成了第二块硬盘的第一个区,各个分区的具体分布如下:C区(老硬盘)、D区(新硬盘)、E区(老硬盘)、F区(新硬盘)、G区(新硬盘)。这样盘符的变更就使得原来安装在老硬盘D区上所有软件都没法使用了。 如何解决这个头疼得问题呢?总不能再将所有硬盘重分区及格式化一编,然后再重零开始安装吧!在解决这个"盘符错乱"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它产生的原因,在安装双硬盘后,整个存储系统盘符的排布是安装按:所有Primary(主)分区->所有Extended(扩展)分区分布得,由于第一块硬盘中已有了Primary(主)分区及Extended(扩展)分区,而我们在对第二块硬盘进行分区时又将其分成了Primary(主)分区跟Extended(扩展)分区,依据上面所说得存储系统盘符的排布规律即:所有Primary(主)分区->所有Extended(扩展)分区,所以就使得第二块硬盘的主分区排在了第一块的扩展分区前面,这就发生了上面所说得老硬盘D区变成了E区的问题。 前提:为了保护老硬盘的数据因意外而被破坏,我们对第二块硬盘进行分区等操作时将第一块硬盘摘下。 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一种比较可行的解决此"盘符错乱"的方法,即对"第二块硬盘不分主分区"。既然存储系统的盘符排布是按照所有主分区再到所有扩展分区,那如果第二块硬盘没有主分区就应该不会有"盘符错乱"这问题了。方法想出来了,让我们动手试试此方法的可行性。运行FDISK,先删除第二块硬盘上的所有分区,然后再创建Extended(扩展)分区,结果"没有Primary(主)分区,不允许创建Extended(扩展)分区"。于是就将两块硬盘都挂上,FDISK就会出现第五个选择菜单——选择物理硬盘的选项,选择五,然后再选择第二块硬盘(不要选择错哟,要不第一块硬盘中的数据就不保了),然后开始创建Extended 分区,这次因为有第一块硬盘的Primary(主)分区在,所以顺利地完成了Extended(扩展)分区的创建工作,接下来的结果就不用多说了,当然是老硬盘的D区还是现在的D区,所有在D区的软件都可正常使用了。 四、注意事项 1、在新增或升级硬盘时,尽量优先选择品牌相同的硬盘。因为不同品牌硬盘在同一条硬盘线上使用可能会出现兼容问题。如果电脑启动时检测不到或只检测出一块硬盘的情况时,在确认两块硬盘跳线设置都没有错误前提下可先断开原使用的硬盘再重新开机,如果这时电脑能检测出新加硬盘,那么就是两块硬盘兼容有问题。解决方法是将新硬盘放在第二硬盘线上使用。如果必须使用同一硬盘线,那么就将两块硬盘的主、从关系对换一下。 另外如果新增加的硬盘与光驱等设备一起接在第二硬盘线上时,要注意光驱等设备的主、从盘设置不与新加硬盘相冲突,否则也会出现主板检测不到新增硬盘或者找不到原光驱问题。 2、要注意盘符交错的问题。在多分区的情况下,硬盘分区的排列顺序有些古怪: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如上面所介绍得。 3、安装双硬盘后要注意散热,两个硬盘间空隙不能太小,且尽量不要超频。 至此,你已可以成功安装并且可以正常使用双硬盘了。使用双硬盘时就跟以前使用单硬盘系统一样,并没有什么分别,最重要的区别可能就是盘符太多了。上面介绍了一些双硬盘安装的经验,希望给广大想安装双硬盘的有点帮助。需要设置跳线: 跳线的三种设置:master(主盘)、slave(从盘)、cable select(根据在数据线上的位置决定主从) 主板上面有两个ide接口,用来连接硬盘或光驱 一个ide接口最多可以接两个ide设备,这就是说,一般的pc你要想接的硬盘数最多也只能是4个;一个ide接口能够通过一根数据线同时挂上两个硬盘,这就有了跳线问题,为了区分这两个硬盘,必须要给他们做上“标记”,我们能够直接操作的那就是跳线; 一般在硬盘体上面都有说明,跳线要如何设置才能够让系统正常启动;如果是系统硬盘的话当然要把它设置成master模式,即把它当作主硬盘,一般也把它接到第一个ide接口上,当然接到第二个ide接口上也不会出现什么严重问题,只是可能每次系统会弹出选择框要你选择从哪个盘启动;所以这个习惯上一般是先把第一个ide接口的位置占满之后再挂到第二个ide接口上,另外一个习惯就是光驱一般接到第二个ide接口上。 所以现在我们假设第一个ide接口上已经接了一个跳线设为master模式的硬盘,你现在还想在这个接口上通过同一根数据线再接一个硬盘的话,那么你必须要把这个后来挂上去的硬盘的跳线设为slave模式,即从盘模式。如果你把两个都设为master的话,系统肯定不能启动! 那么第二个ide接口你也要挂两个硬盘的话,不管其中一个硬盘是不是系统盘,你都要把他们的主从分开,依照上面的设置行事;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现在的主板一般都有主从硬盘自动选择功能(98年以前的主板可能没有这种功能),所以你只要把你所要挂到机器上所有的硬盘的跳线设置为cable select(根据在数据线上的位置决定主从)就可以了! 关于硬盘跳线如何手动具体设置,一般的硬盘体上都有配图参考说明如果是老的并口(IDE口)硬盘就是跳线了。。具体怎么跳,硬盘上有标出来的。。 如果是串口硬盘的话,那么就在CMOS里设的了。。不知道你什么版本的CMOS,一般是在设置启动方式那里设的拆下你的两块硬盘在接数据线的接口左边会有一组7针的接口带跳线帽的然后在你的硬盘上找图样它会告诉你怎么跳线设置主从硬盘MASTER为主盘 SLAVE为从盘跳线跳好后直接接电脑上就可以了接口都是随便的
本文标题:怎么设置主硬盘,如何设置主从硬盘
文章位置:
http://gzruizhi.cn/article/eghpoi.html